<货币金融学_12_清华大学(徐明东)>
├<01 金融体系概览>
│ ├1.0 引言.mp4
│ ├1.1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mp4
│ ├1.2 金融市场与工具.mp4
│ ├1.3 金融机构.mp4
│ └1.4 金融体系的监管.mp4
├<02 什么是货币>
│ ├2.1 货币的定义.mp4
│ ├2.2 货币的功能.mp4
│ ├2.3 支付体系的演进.mp4
│ └2.4 货币的计量.mp4
├<03 利率的决定>
│ ├3.0 引言.mp4
│ ├3.1 认识利率(1).mp4
│ ├3.1 认识利率(2).mp4
│ ├3.2 利率的分类.mp4
│ ├3.3 利率的决定:基于债券市场的分析.mp4
│ └3.4 利率的决定:基于货币市场的分析.mp4
├<04 利率的风险和期限结构>
│ ├4.1 利率的风险结构.mp4
│ ├4.2 利率的税收结构.mp4
│ ├4.3 利率的期限结构(1).mp4
│ ├4.3 利率的期限结构(2).mp4
│ └4.3 利率的期限结构(3).mp4
├<05 商业银行运营>
│ ├5.0 引言.mp4
│ ├5.1 银行业务1.mp4
│ ├5.1 银行业务2.mp4
│ ├5.1 银行业务3.mp4
│ ├5.2 银行利润.mp4
│ ├5.3 银行风险管理1.mp4
│ └5.3 银行风险管理2.mp4
├<06 银行业概览>
│ ├6.1 银行为什么特别1.mp4
│ ├6.1 银行为什么特别2.mp4
│ ├6.1 银行为什么特别3.mp4
│ ├6.2 中国银行业的历史.mp4
│ ├6.3 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业.mp4
│ ├6.4 影响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因素1.mp4
│ └6.4 影响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因素2.mp4
├<07 货币供给>
│ ├7.1 货币供给系统.mp4
│ ├7.2 多倍存款创造(1).mp4
│ ├7.2 多倍存款创造(2).mp4
│ ├7.3 基础货币模型.mp4
│ └7.4 货币供给的资金流量模型.mp4
├<08 货币需求>
│ ├8.0 引言.mp4
│ ├8.1 费雪的货币数量论.mp4
│ ├8.2 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mp4
│ ├8.3 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需求(1).mp4
│ ├8.3 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需求(2).mp4
│ ├8.4 利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mp4
│ ├8.5 不确定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mp4
│ ├8.6 资产组合行为与投机性货币需求.mp4
│ ├8.7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mp4
│ └8.8 基于微观交易行为的货币需求理论.mp4
├<09 货币政策总需求传导机制>
│ ├9.1 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1).mp4
│ ├9.1 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2).mp4
│ ├9.2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1).mp4
│ ├9.2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2).mp4
│ ├9.2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3).mp4
│ ├9.3 IS-LM模型(1).mp4
│ ├9.3 IS-LM模型(2).mp4
│ ├9.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比较.mp4
│ ├9.5 长期中的IS-LM模型.mp4
│ └9.6 总需求.mp4
├<10 经济均衡与宏观经济管理>
│ ├10.0 引言.mp4
│ ├10.1 菲利普斯曲线.mp4
│ ├10.2 总供给.mp4
│ ├10.3 经济均衡与总产出.mp4
│ ├10.4 通货膨胀.mp4
│ ├10.5 为什么会出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mp4
│ ├10.6 就业压力与政策干预.mp4
│ ├10.7 理性预期与卢卡斯批判.mp4
│ ├10.8 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1).mp4
│ ├10.8 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2).mp4
│ └10.8 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3).mp4
├<11 货币政策实施战略>
│ ├11.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mp4
│ ├11.2 货币政策实施战略.mp4
│ ├11.3 货币政策调控机制.mp4
│ ├11.4 公开市场操作讨论区.mp4
│ ├11.5 贴现政策.mp4
│ └11.6 存款准备金管理.mp4
├<12 货币政策规则>
│ ├12.1 货币政策规则的发展.mp4
│ ├12.2 货币政策规则的一般设计.mp4
│ ├12.3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1).mp4
│ ├12.3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2).mp4
│ ├12.4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1).mp4
│ ├12.4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2).mp4
│ └12.4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3).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