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来学习素材网 > 其它资料

同济大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 视频教程

更新时间: 2016-06-11 20:01

课件大小:1.76 GB教程来源:网友上传更新时间:2013-10-10 13:22:08课件类别:建筑考试 / 土木工程课件语言:中文视频格式:wmv视频

第1章 绪论
1.1 建筑结构的组成与分类
1.1.1 建筑结构的组成
1.1.2 建筑结构的分类
1.2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
1.2.1 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2.2 砌体结构的特点
1.3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的教材
特点与学习方法土木工程专业
1.3.1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的
教材特点
1.3.2 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时的
注意事项
思考题
第2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
1.1 建筑结构的组成与分类
1.1.1 建筑结构的组成
1.1.2 建筑结构的分类
1.2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
1.2.1 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2.2 砌体结构的特点
1.3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的教材
特点与学习方法
1.3.1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的
教材特点
1.3.2 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时的
注意事项
思考题
第2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
2.1 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2.1.1 结构的功能和极限状态
2.1.2 设计状况
2.1.3 安全等级
2.1.4 结构分析
2.2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选择
2.2.1 钢筋材料的选择
2.2.2 混凝土材料的选择
2.2.3 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2.3 作用效应组合与结构设计的一般
原则
2.3.1 结构上的作用
2.3.2 作用效应组合及设计要求
第3章 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计算与构造
3.1 梁截面、配筋的基本构造
3.2 单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受力
状态
3.2.1 钢筋混凝土梁受弯试验
性能分析
3.2.2 配筋率对正截面破坏
形态的影响
3.3 单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正
截面承载力计算
3.3.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3.3.2 单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
计算公式与适用条件
3.3.3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及界限配筋率
3.3.4 最小配筋率
3.3.5 单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
设计计算方法
3.4 双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正
截面承载力计算
3.4.1 双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
计算公式与适用条件
3.4.2 双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
设计计算方法
3.5 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
承载力计算
3.5.1 T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公式与适用条件
3.5.2 T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计算方法
3.6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3.6.1 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破坏
的主要形态
3.6.2 影响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
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3.6.3 有腹筋梁的斜截面受剪
性能
3.6.4 有腹筋梁斜截面破坏的
主要形态
3.6.5 影响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
的主要因素
3.6.6 有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
计算公式
3.6.7 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
载力的设计计算
3.7 保证梁斜截面受弯、受剪承载力
的构造要求
3.7.1 纵向钢筋的弯起、截断
和锚固
3.7.2 箍筋的构造要求
3.8 简支梁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计算与构造
3.8.1 简支梁的受力分析及力
学计算
3.8.2 简支梁的配筋计算
3.8.3 简支梁的构造
3.9 连续梁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计算与构造
3.9.1 连续梁的受力分析及力
学计算
3.9.2 连续梁的配筋计算
3.9.3 连续梁的构造
3.10 悬挑梁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计算与构造
3.10.1 挑梁的受力分析及力学
计算
3.10.2 悬挑梁的配筋计算
3.10.3 悬挑梁的构造
3.11 板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与
构造
3.11.1 板的构造要求
3.11.2 混凝土单向板的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计算与构造
3.11.3 混凝土双向板的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计算与构造
3.12 混凝土楼梯的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计算与构造
3.12.1 板式楼梯的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计算与构造
3.12.2 梁式楼梯的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计算与构造
3.13 混凝土雨篷的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计算与构造
3.13.1 雨篷板的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计算与构造
3.13.2 雨篷梁的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计算与构造
第4章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1 裂缝控制验算
4.1.1 裂缝的形成和开展过程
4.1.2 裂缝宽度计算
4.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4.2.1 截面弯曲刚度
4.2.2 受弯构件挠度的计算
第5章 受压构件的计算与构造
5.1 柱的计算与构造
5.1.1 轴心受压柱的计算
5.1.2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
载力计算
5.1.3 矩形截面非对称配筋偏心
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计算
5.1.4 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
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计算
5.1.5 工字形截面对称配筋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
载力计算
5.1.6 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承
载力计算
5.1.7 偏心受压构件的一般
构造要求
5.2 钢筋混凝土墙的计算与构造
5.2.1 混凝土墙的配筋计算
5.2.2 剪力墙截面构造要求
第6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计算
6.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
6.1.1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
6.1.2 张拉预应力钢筋的方法
6.1.3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锚、夹具
6.1.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对材料
的要求
6.2 张拉控制应力与预应力损失
6.2.1 张拉控制应力
6.2.2 预应力损失
6.3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力
构件的计算
6.3.1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
受力构件的受力分析
6.3.2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
受力构件的计算
6.3.3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
构造
6.3.4 案例分析
6.4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
的计算
6.4.1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受弯
构件受力分析
6.4.2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受弯
构件计算
6.4.3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的构造
6.4.4 案例分析
第7章 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
7.1 框架结构布置及截面选择
7.1.1 柱网布置
7.1.2 承重框架的布置
7.1.3 梁、柱截面选择
7.1.4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7.1.5 案例分析
7.1.6 横向框架梁、柱相对线
刚度
7.2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的内力计算
7.2.1 框架结构的竖向荷载
7.2.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
构内力计算
7.3 框架结构水平风载作用的内力
计算
7.3.1 框架结构的水平荷载
7.3.2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
的受力与变形特点
7.3.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
点法
7.3.4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
7.3.5 框架结构侧移计算及限值
7.4 框架结构荷载效应的内力组合
7.4.1 内力组合的目的
7.4.2 选取控制截面
7.4.3 荷载效应组合
7.4.4 最不利内力组合
7.4.5 案例分析
7.5 框架梁的截面设计
7.5.1 框架梁的配筋
7.5.2 框架梁与柱连接节点构造
7.6 框架柱的截面设计
7.6.1 框架柱的配筋
7.6.2 框架柱连接节点构造
7.6.3 案例分析
第8章 混凝土结构几种常用结构
体系简介
8.1 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介
8.2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简介
8.3 筒体结构简介
8.4 板柱-剪力墙结构简介
8.5 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简介
附录A 换算表
附录B 配筋面积表
附录C 双向板弹性计算法计算

同济大学的这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视频教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基本计算原则,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承载力计算方法及构造措施,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等。

  素混凝土是针对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而言的。素混凝土是钢筋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水泥、砂(细骨料)、石子(粗骨料)、矿物参合料、外加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一定比例的水拌制而成。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1900~2500kg/m3,是由天然砂、石作骨料制成的。当构件的配筋率小于钢筋混凝土中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时,应视为素混凝土结构。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抗拉强度却很低,故一般在以受压为主的结构构件中采用,如柱墩、基础墙等。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销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分或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这样的预应力混凝土一方面由于不出现裂缝或裂缝宽度较小,所以它比相应的普通钢筋混凝土的截面刚度要大,变形要小;另一方面预应力使构件或结构产生的变形与外荷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反(习惯称为“反拱”),因而可抵销后者一部分变形,使之容易满足结构对变形的要求,故预应力混凝土适宜于建造大跨度结构。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强度越高,可建立的预应力值越大,则构件的抗裂性越好。同时,由于合理有效地利用高强度钢材,从而节约钢材,减轻结构自重。由于抗裂性高,可建造水工、储水和其它不渗漏结构。

  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1892年法国的Hennebique阐述了箍筋对抗剪的有效作用,并于1898年提出了T形粱的方案。关于柱子,前面提到的Conigne在RC桩方面得到了很多专利,Considere根据实验于1902年取得了螺旋钢筋柱的专利。

素材说明:来学习素材网为您提供高品质实用的同济大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 视频教程,本次主题是同济大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 视频教程,素材图片编 号是,素材尺寸是Home Page,该素材大小是0 bytes。同济大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 视频教程是由热心网友dream上传。你可能还对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 相关设计素材感兴趣。
  素材地址失效请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申请链接重做(注意:非设计类素材和设计教程请不要申请重做)。   

为广大设计朋友提供平面设计素材和教材、PSD素材、C4D模型、3DMAX模型、AE模板、矢量模板等下载

Copyright © 2010-2020laixuexi.cc. All Rights Reserved .